10月30日,《文史哲》杂志副主编、山东大学政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京希教授应邀来我校开展题为《从学术期刊角度看学术素养与论文写作》的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高平主持,马克思主义学院、人文学院、艺术学院等学院教师代表参加。
讲座围绕“学术素养”和“论文写作”两个方面展开。关于学术素养,刘京希教授首先提出,写学术文章,首先要具备所从事专业的理论素养。研究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,对于本专业或者研究方向的学术源流、主要流派及其发展演变、经典作家及其代表性著作都有清晰的把握,才算是奠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。其次,研究者要以“学术贵真”为最高学术规范。真正的学问,是发现、提出和解决问题,是出于兴趣,对世间万物,保持批判和批评的态度,所以遵守学术规范的根本,就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,求真求实。刘教授进一步指出,开展学术研究,要敢于挑战权威,敢于挑战定见,敢于坚持己见。这三点是学问得以成功的精神前提。但这个精神前提,又需要以独立之人格,自由之思想为基础。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素养、保持自我学术阵地和学术自觉之外,学者还需间接地观照现实,甚至大胆地预测现实发展前景,而不是被现实、时政牵着鼻子走,做一个盲目的诠释者。
关于论文写作,刘京希教授特别强调选题的重要性。一个好的选题,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:新、奇、实。也就是选题要新颖,要选别人所未选,言别人所未言。选题的新颖程度,往往决定着文章观点的新颖程度。发现一个好的选题,意味着文章成功了一半。但无论是“新”还是“奇”,都要有度,不能走进一味求新求奇的死胡同,偏离了学术研究意在推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轨道和法度。同时,刘教授以论文摘要为例,说明了文章附属性文字的重要作用。他指出,摘要应单刀直入,用最为简洁干练的语言,富有逻辑地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,避免文字冗长、散漫,也不要把摘要写成关于论文的主观评述性的提要。
在互动环节,与会教师就选题范围、投稿方向、论文修改等问题纷纷向刘教授请教。刘教授从学理和经验出发,一一解答了老师们的疑问。最后,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高平作简要总结,认为刘京希教授睿智坦诚,循循善诱,讲座充满人文情怀,体现了登高望远、境界为先的学者风范。此次讲座为我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,对教师论文写作能力的加强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。
之后,刘京希教授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张礼强的带领下,参观了我校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,并与该院科研骨干深入交流,答疑解惑,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。(池雪丰,2021年10月30日)